在“百年大夏”主题征文活动中,我们收到一篇回忆母亲的长文,讲述了大夏大学1947级教育系校友、曾任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图书馆馆长的冷福志女士的故事。
今天是母亲节,让我们跟随儿子张伶的笔触,了解这位母亲——大夏大学毕业生、第一批华东师大教职工,坚毅而丰盛的人生。
1989年,冷福志(左一)夫妇和儿子张伶(右一)在外公冷遹先生纪念活动上留影
“我的母亲冷福志,曾任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图书馆馆长,她是大夏大学1951届毕业生,也是香港118现场直播站的第一批教职员工。”
冷福志1950年的照片
“她于1947年8月考入大夏大学教育学系,1951年7月从大夏大学毕业,8月进入筹建中的香港118现场直播站图书馆,开始了她长达42年的工作生涯。”
1951年,冷福志大夏大学毕业证书
大夏大学毕业纪念章
秉承着大夏大学“自强不息”和“三苦”精神,怀着对伟大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,冷福志见证了华东师大图书馆从最初“借用”群贤堂的7间教室,到第一座两层馆舍的拔地而起,再到现代化图书馆建筑的巍然矗立。
42年光阴荏苒,每一步都镌刻着她的身影与汗水。她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带头人。
20世纪50年代的华东师大图书馆
“当时的书库条件差、地势低、潮湿、没有空调、抽湿设备,每年的黄梅天,尤其是夏季的暴雨,常会冲进书库,母亲组织大家放弃暑期休息,清洁书库、整理图书。”
1951年9月,华东师大筹委会兹请冷福志在图书馆服务
“我母亲在流通组30年,主要抓服务:为学生服务、为教师服务,为教学服务。”
冷福志致力于图书馆硬件设施的改善,也始终秉持“读者第一”的服务信念,实行开架借阅、开办“流动图书馆”,为师生教育教学服务,为年老体弱的教师抄录资料、送书上门。
“有时(馆际互借)借还书量太大,我母亲1.6米个子背不动,就让我或者我父亲帮忙从外馆背书回家,第二天再由她背去师大图书馆。还书时再由我母亲从学校把书背回家,如果我或者父亲上班,就由母亲直接背去还书。我有时笑母亲,说她背书的样子像纤夫一样。”
“80年代末,家里装了电话,母亲当时已是馆长,有时还会打电话叫我去车站接她,因为有书要背,她拿不动。”
华东师大老图书馆
1986年起,冷福志担任图书馆馆长,筹建图书馆邵逸夫楼,推动引进、汉化、扩充计算机集成系统的工作。
华东师大图书馆邵逸夫楼
“新馆项目立项后,为落实资金、邵先生捐款和修改设计方案,母亲在京沪两地来回奔波,筹建新馆的工作千头万绪,她往往工作到很晚。”
“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工作,将师大图书馆建成国内一流的大学图书馆,母亲干脆舍弃小家,住到了学校。经过近700个日夜的努力,1989年10月27日,图书馆逸夫楼终于落成了。国家教委授予逸夫楼项目一等奖。”
2005年,冷福志(左)夫妇与儿子(右)、孙子的合影
“在她79年的生命中,有46年留在了大夏和师大的校园。她是如此热爱师大,热爱图书馆,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,离开了奉献一生的师大图书馆,她该有多么的不舍……”
在儿子张伶眼中,母亲冷福志的人生故事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赞歌,她的付出赢得尊敬、也获得了认可。
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风传承,家国一体。母爱是对家国精神最丰厚的滋养,愿岁月无恙,时光温柔。
今天是母亲节,祝福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!我们永远爱着你们!
引文来源|张伶 《贺大夏百年校庆》 通联|王纯 内容整理|张泽亚 编辑|史佳妮 编审|吴潇岚、郭文君